您的位置 首页 > 国内资讯

宁夏大学实践团走进闽宁镇:触摸变迁印记,传承脱贫攻坚精神

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为响应国家号召,深入探究脱贫攻坚精神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,引导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,厚植爱国情怀, 7月6日…

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为响应国家号召,深入探究脱贫攻坚精神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,引导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,厚植爱国情怀, 7月6日至13日,宁夏大学“闽宁记忆 薪火传”实践团前往永宁县闽宁镇开展以“脱贫攻坚精神赋能乡村振兴”为主题的实践调研。实践团通过探寻老物件、聆听老故事、走访老场景,深入感受闽宁镇从“干沙滩”到“金沙滩”的蜕变,体悟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。

  非遗工坊里的振兴密码。7月6日,实践团首站来到原隆村。作为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,这里藏着一座特殊的非遗工坊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国家级乡村工匠大师刘亚明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工坊的发展历程。该工坊不仅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传承基地,更肩负着扶贫使命。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编织、手鞠球等特色非遗项目,听刘亚明老师讲述她如何坚守初心,用传统手艺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。

  图1 实践团走访非遗工坊

  福宁村里的山海情。7月7日,实践团走进闽宁镇福宁村党群服务中心,围绕基层治理、产业振兴、移民搬迁等主题与工作人员展开座谈。随后,实践团专访了福宁村第一代移民拓荒者代表马文祥老人。从老人的讲述中,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到了闽宁协作带来的沧桑巨变,深刻体会到闽宁镇发展背后那份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。

  图2 实践团与工作人员及马文祥老人合影

  电商基地的共富路。7月8日,实践团参观了闽宁禾美电商帮扶基地。这是一家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商扶贫示范基地。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探索出就业创业富民“原隆模式”。昔日留守妇女变身直播达人;90%回族姐妹共学共事,共筑民族团结“石榴籽”家园;这里还成为国际研学窗口,向世界分享脱贫攻坚经验,展现了“造血式”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闽宁样板。

  图3 实践团参观闽宁禾美电商帮扶基地

  文化大院的脱贫史。实践团还走进福宁村赵鸿农民文化大院,这里是《山海情》影视复原地。院内的黄沙地貌、草皮屋、煤油灯等老物件,还原了当年“干沙滩”的艰苦。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讲述移民历史,展示收藏的道具与今昔变化。在重温闽宁镇“从干沙漠到金沙滩”的发展过程中,实践团对为人民奋斗的干部充满敬畏,更深刻理解了“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”的真谛。

  图4 实践团参观闽宁镇赵鸿农民文化大院合影

  新貌展示中的蝶变路。7月9日,实践团走进闽宁镇新貌展示中心。巨幅沙盘与实时数据屏联动,全景呈现“干沙滩”蝶变“金沙滩”的产业版图;镇史馆的六大展区以实物、影像串联29年闽宁协作史。实践团成员看吊庄移民旧照片,感受东西部对口扶贫的磅礴力量。如今的闽宁镇已崛起三大支柱产业:双孢菇基地撑起移民“致富伞”;贺兰山东麓35万亩酿酒葡萄串起红酒一条街;原隆村屋顶与棚顶分布式光伏点亮绿电小镇,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。

  实践中的精神传承。7月10日至13日,实践团深入走访闽宁镇多个村庄,收集了许多珍贵老物件,每件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。同时,团队寻访当地老居民、扶贫干部、企业工作人员等,收集口述历史资料,提炼其中体现脱贫攻坚精神的关键情节和核心价值。

  图5 实践团向村民了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

  实践团成员屈云姣表示:“在与老移民和扶贫干部的交流中,我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不畏艰难、勇于拼搏的精神。作为青年大学生,我们有责任将这种脱贫攻坚精神传承下去,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。”实践团将把“闽宁精神”带回校园、带回故乡,持续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,让共同富裕的画卷在更多地方铺展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showinfo-2-15486-0.html

相关推荐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 9:00-17:30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