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 > 国内资讯

星火照征程,青苗燎原井冈行

盛夏的井冈山,翠竹摇曳,松涛阵阵。近日,西安工程大学“井冈青苗燎原”实践团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,走进八角楼和大井朱毛旧居,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历史温度,在革命记忆中感悟…

盛夏的井冈山,翠竹摇曳,松涛阵阵。近日,西安工程大学“井冈青苗燎原”实践团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,走进八角楼和大井朱毛旧居,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历史温度,在革命记忆中感悟红色文化。

一、八角楼的旧桌椅见证红色著作诞生

“大家看,这里的每一张旧桌椅都有毛泽东同志深夜耕读写作的身影。”在八角楼旧址,讲解员范杨琳娓娓道来,“毛泽东同志每晚工作到深夜,在桌椅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,他说‘多看几页书,就多思考几个问题’。”实践队员驻足凝视,昏黄的灯光,仿佛穿透时空,陈旧的桌椅仍存历史余温,映照出1928年那个寒冬——在国民党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的双重压力下,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》《井冈山的斗争》等光辉著作,用“实事求是闯新路”的智慧,为中国革命找到“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”的崭新道路。

二、大井旧居:读书石见证求知若渴

转过几道山弯,实践队来到大井朱毛旧居,院中那块布满凹痕的“读书石”格外引人注目。“毛泽东同志常在这里读书看报,石头上的凹痕是他放置砚台磨出来的。”讲解员刘文强讲到,“即使行军打仗,他也总带着书,打了胜仗也是先把当地的书报收集来细细研读。”

“站在读书石前,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‘终身学习’。”实践队员李文柯感慨,“毛泽东同志在战火纷飞中仍坚持学习,这种精神对当代青年尤为重要。我们既要读有字之书,更要读无字之书,在实践中增长才干。”

三、精神传承:从红色基因到时代新章

夕阳西下,实践团队在旧居前展开讨论,还与贵州警察学院的同学们共读好书。带队老师洪小洋总结道:“八角楼的桌椅灯光与大井的书香,构成了井冈山精神的双重维度——既有破旧立新的勇气,又有厚积薄发的智慧;既有理想信念的坚守,又有实事求是的探索。”

归途中,山风拂过队员们的脸庞,车窗映出年轻的面庞,有人轻声哼起《映山红》,这曲穿越时空的旋律,恰似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,在新时代青年的血脉中静静流淌,等待着绽放新的光芒。

撰稿人:李文柯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showinfo-2-15850-0.html

相关推荐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 9:00-17:30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