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朱德元帅故里四川仪陇,嘉陵江水流淌千年,而比江水更绵长的,是这片土地深植于血脉的蚕桑记忆。如今,一根晶莹的银丝,串联起千年蚕桑传统与现代产业文明。正悄然改写着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”的千年喟叹。由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携手返乡企业家共同推动的这场“三产融合”实践,让古老蚕桑焕发全新生命力。
银丝溯源:返乡企业家掀起产业革新
深耕服装行业近三十年的许先生,怀着乡情与梦想,带着技术、资源和现代管理经验回到仪陇,开启了一场“桑蚕逆袭”。2019年他投建的自动化缫丝生产线正式运转,一举打通“从茧到丝”的核心瓶颈,让仪陇首次实现“蚕茧进,成衣出”的全产业链闭环。如今这条串联起8000亩桑园、600名工人,297户蚕农的产业链,年产值突破2.2亿元,每颗蚕茧的价值提升达17倍。
银丝镀“金”:一场与时间的金融赛跑
蚕桑产业素有“蚕不等人”的铁律,收购时机稍纵即逝。资金不到位,不仅影响原料储备与全年生产,更会挫伤蚕农积极性。面对这一痛点,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南充阆中支行精准出击,创新打出“数据+担保”组合拳——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流水,订单状况,并引入政府性农担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,仅用72小时,就完成从尽调到放款的全流程,成功向企业投放300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。这不仅解决收购资金的燃眉之急,更稳住了蚕农的心——“茧子还没结,钱已经等在地头了”,农户老张的一席话,道出了金融赋能的关键。
银丝生辉:三产融合结出“共富之茧”
在仪陇的产业账本上,金融活水催生了清晰的乘数效应:企业生丝良品率提升约15%,订单响应周期缩短16天,297户蚕农享受5%-10%的溢价收购,户均年增收约1.7万元。在收购和加工旺季,临时用工需求峰值超2800人,其中60%为本地留守妇女,有效激活了农村闲散劳动力,实现了“家门口”就业。
当金融成为缝合城乡差距的那根线,仪陇的故事便拥有了超越地域的意义。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成都分行所探索的“产融共荣”新范式,正像是用金融编织一张“企业当龙头,农户当股东,银行成管家”的振兴之网,每一根闪亮的银丝,都闪耀着共同富裕的时代光芒。(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南充阆中支行 谢恩露)